“傳統養護要破局,靠的就是工匠敢鉆研、技術敢創新!” 近日,在連云港BRT公交站臺專用車道養護現場,連云港豐達公路工程養護公司創新工作室董入龍手持低聚物注漿技術施工記錄,向團隊分享技術攻關心得。從4天完成國省道預防性養護施工,到72小時高效整治BRT公交站臺專用車道病害,豐達養護公司工會以董入龍創新工作室為“引擎”,激活工匠人才活水,推動“四新技術”落地生根,為公路養護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作為公路養護領域的“老兵”,董入龍深耕行業二十余年,憑借對技術的執著與對創新的敏銳,帶領工作室成為公司工藝革新的“主陣地”。近年來,豐達養護公司工會聚焦 “四新技術”(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推廣應用,將董入龍創新工作室作為核心載體,搭建“人才培育+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三維平臺,通過“名師帶徒”“課題攻堅”“現場練兵”等方式,讓更多一線職工從“技術操作者”成長為“創新參與者”,為公司技術革新儲備了堅實的工匠人才隊伍。

2025年連云港市國省道預防性養護工程啟動之初,傳統開挖式養護工期長、交通影響大的問題成為項目“痛點”。公司工會聯合董入龍創新工作室成立專項攻堅組,董入龍帶領團隊翻閱數十份技術資料,多次赴外地考察先進工藝,最終鎖定“低聚物注漿技術”這一突破口。為攻克技術應用難關,工作室牽頭組織5場專題培訓,邀請行業專家現場指導,董入龍更是扎根施工一線,手把手教職工掌握注漿壓力控制、材料配比等關鍵要點;針對施工中遇到的路基沉降不均問題,他帶領團隊反復調整注漿參數,優化施工流程,將原本需要7天的工期壓縮至4天,不僅實現“快養護、少擾民”,還大幅提升路面結構穩定性。經檢測,養護路段承載能力提升25%以上,得到交通部門與市民的高度認可。

在港城BRT公交站臺專用車道養護項目中,董入龍創新工作室再次扛起“創新大旗”。公司管養的84個BRT公交站臺60米范圍專用車道,因客流量大、車輛停靠頻繁,路面車轍病害嚴重,傳統養護難以兼顧效率與質量。工作室成員共同研判后,選取人流密集的一四九站、墟溝購物中心站及西園路站作為試點,引入“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技術”。為確保技術落地,董入龍帶領團隊開展20余次模擬試驗,精準把控材料攤鋪厚度、壓實溫度等核心參數;施工期間,他創新采用“分段作業 + 錯峰施工”模式,協調公交部門調整臨時停靠點,最終僅用72小時便完成3個站臺專用車道的病害整治。經后期跟蹤觀測,試點路段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均達到優質標準。
據悉,針對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技術的成功應用,公司工會已聯合董入龍創新工作室制定推廣方案,計劃通過“工匠講堂”“現場教學”等形式,將技術要點、施工經驗傳授給更多職工,逐步將該工藝應用于全市84個BRT公交站臺專用車道養護,讓創新成果惠及更多民生場景。
下一步,豐達養護公司工會將持續深化董入龍創新工作室建設,計劃新增“智能養護技術”“綠色養護材料”等攻關課題,完善創新成果激勵機制,對在技術革新中作出貢獻的工匠人才給予表彰獎勵,進一步激發職工創新熱情。以工匠為帆,以創新為槳,豐達養護公司工會將帶領全體職工在公路養護技術革新的道路上持續前行,為港城交通建設貢獻更多“豐達智慧”。